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

中专学校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对话水利专家刘小东:以水利工程之“重器” 保一湖清水稳“粮仓”
新闻中心
对话水利专家刘小东:以水利工程之“重器” 保一湖清水稳“粮仓”
发布时间:2023-04-27        浏览次数:126        返回列表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江西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鄱阳湖区是江西的粮食主产区,素有“江南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赣鄱儿女的自觉担当,巩固这一地位,“水”是基础,也是关键。

今天,江西省水利学会推出鄱阳湖专家对话科普系列之鄱阳湖区农业灌溉,邀请中铁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刘小东,为我们分析探讨鄱阳湖区低枯水位下农业灌溉之困及根本解决之策。


江西省水利学会:鄱阳湖区是鱼米之乡、物产富庶之地,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些鄱阳湖区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情况。

刘小东:鄱阳湖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和江西省的主要产粮区,也是江西省水稻、棉花、水产、水禽等产品的传统主产区。身居粮仓重位,鄱阳湖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所说的鄱阳湖区,是指鄱阳湖高水位影响下的环鄱阳湖区,包括新建、永修、鄱阳等13个县(市)和南昌、九江两市,总面积为2.62万km²,是长江中下游五大平原区之一。鄱阳湖区现有耕地面积1046万亩,农村人均耕地约2.1亩(全区人均耕地0.81亩),有效灌溉面积约764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约2100万亩。

鄱阳湖区水域广阔,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无霜期长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具有发展多部门、多种类型的综合性农业的优越条件。夏秋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为主,同时也种植棉花、红薯、花生、大豆等旱作物;越冬作物主要有油菜、小麦;常年作物则有蔬菜、果林等,作物复种指数在2.2左右,其中早稻和晚稻的种植面积系数达1.4左右,部分区域种植双季水稻。

湖区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总产量、农业总产值均达江西省总量的1/4左右,油料、棉花产量为全省总量的1/3左右,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2/5以上。鄱阳湖区可谓是物产富庶,对于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江西省水利学会:作为江西粮食主产区,鄱阳湖区农业灌溉发展是一种什么状况?

刘小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设施对于鄱阳湖区农田的保障主要体现在防洪、排涝、灌溉三个方面。在灌溉方面,经过持续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湖区目前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但受鄱阳湖枯水影响,灌溉水源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鄱阳湖区为我省降雨低值区、蒸发高值区,主要种植作物水稻是喜水作物,湖区多年平均综合亩灌溉水量达800m³/亩。灌溉需水量主要在6月-10月间,这期间灌溉水量占全年的82%。湖区农田主要分布在滨湖平原与外围或临湖的低丘岗地上,滨湖平原上的农田均有圩堤保护,这些农田是湖区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其灌溉水源大部分取自鄱阳湖及尾闾河道,部分农田直接提取鄱阳湖及尾闾河道水源进行灌溉,部分农田通过排水沟渠将湖水引入圩区内自流灌溉或再提水灌溉。环湖各圩区农田以鄱阳湖及尾闾河道为灌溉水源的比例可达50~100%。目前,湖区共建成各类蓄、引、提水工程约5.63万座(处),湖区农田灌溉主要以提水灌溉为主,提水工程灌溉面积与灌溉水量占比达40%以上。

但随着近20年来鄱阳湖低枯水位呈现常态化与趋势性的演变,湖区灌溉季节性困难和问题日益突出,现状湖区农田灌溉水源条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乃至农村稳定的要求。在鄱阳湖全湖区现有耕地面积1046万亩中,有效灌溉面积为774万亩,耕地灌溉率仅为74%,仍有272万亩农田因灌溉水源等问题得不到有效灌溉或基本无灌溉设施;而在有效灌溉面积中,其灌溉保证率也较低,一般只有65%~75%。灌溉保证率低的原因,主要就是灌区不配套、灌溉设施受鄱阳湖低水位影响产生取用水困难等。

江西省水利学会:您刚刚也提到鄱阳湖枯水已呈常态化发展趋势,2022年枯水位持续跌破历史极值,低枯水位对湖区农业灌溉带来了哪些影响?

刘小东:在长江中上游水库群蓄水、河床冲淤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近年来鄱阳湖区及入湖河流尾闾地区水位出现了显著下降,原有灌溉设施在年内低枯水时频繁出现取水困难等问题,且日益严重。2022年是长江流域性大旱,湖区枯水位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且不断跌破历史极值,更是对农业灌溉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鄱阳湖低枯水位对灌溉的影响主要是对取水设施的取水位影响。当外湖外江水位降低时,涵闸引水几率及引水量明显降低,泵站提水扬程加大,导致该部分农田用水保证率降低,且运行费用增加。当外湖外江水位低于引水涵闸与泵站最低运行水位时,涵闸与沟渠无水可进,提水泵站无水可取,农田取水灌溉就十分困难,干旱也随之出现。现在湖区部分涵闸与泵站建于2000年以前,涵闸进水底板高程与泵站最低运行水位都较高,而且这些设施大部分是穿堤建设物,更新改造难度大,即使在近年来的泵站更新改造中也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湖区低水位对已建灌溉设施影响较大。

俗话说: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2022年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受鄱阳湖及尾闾河道低枯水位的作用,湖区农田灌溉影响巨大,湖区干部群众采取各种方式艰苦卓绝地与干旱斗争。比如挖深井找水源,采用一级、二级甚至三级、四级等多级长距离提水等,即便如此,沿湖农业受灾面积仍旧高达226.7万亩,成灾面积112.3万亩,绝收面积31.3万亩;粮食损失26.8万吨,相应产值9.6亿元,经济总损失12.9亿元。受灾原因主要就是河道、湖泊干枯无水可提可取。比如,赣江与修河之间长达数十公里的蚂蚁河故道,一般年份下该河道为灌溉水源,由于干旱时间发生早且持续时间长,当年全河段基本处干枯状态,两岸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

江西省水利学会:我们注意到,湖区干部群众身处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可频频遭受枯水干旱之苦,不断呼吁要关注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举措有效保障湖区农业灌溉用水?

刘小东:在近几年的干旱中,省委、省政府每年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抗旱救灾,全力通过引水、提水、调水等一切可行措施努力减少旱灾带来的损失,保障粮食丰收。

以2022年为例,夏秋季长江流域遭遇了极端干旱,鄱阳湖水位突破历史极值,给湖区农业灌溉带来了严峻挑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启动抗旱应急响应,组建工作人员专班,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实施水库群联合调度,加快完善防旱抗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全力保障秋冬农作物灌溉安全。

一是科学蓄水。前期,在确保防汛安全前提下科学调度水库合理增加蓄水。同时,抓住外江外湖水位偏高的有利时机,指导沿江滨湖地区引提水1.5亿立方米,保障灌溉面积92万亩。

二是全力供水。水利、应急管理、财政、气象、农业农村、电力等部门共同发力,从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出发,视情况采取分片分段灌溉、开辟新水源、引水调水提水等应急灌溉措施,通过开挖水渠、架设水泵、大水井、人工增雨等举措,保障湖区灌溉用水。为切实保障后期下游用水特别是南昌市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及时对16座以灌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水库进行限制发电。同时加大农业经济补助,指导农作物播种在灌区保灌地块,最大程度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

三是合理配水。水利部门积极实施鄱阳湖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36座大中型水库为下游补水24.50亿立方米,保障了沿河两岸及湖区650万亩农田用水需求。

四是工程保水。及时修复水毁设施,近年来开展的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抗旱引调提水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保障了湖区农田灌溉及生态用水需求。指导水库根据供水对象“一库一策”做好用水计划、灌区精确承接上游来水,严格实施“一把锄头”放水,有力保障了中稻、晚稻灌溉用水需求。

据应急部门统计,2022年干旱期,全省累计投入抗旱人数367.25万人次,投入抗旱机电井7.65万眼、泵站2.36万处、机动抗旱设备47.81万台套,减少农业因旱经济作物损失57.93亿元、粮食损失61.25亿元。应对措施虽然一定程度降低了旱情对湖区农业的不利影响,但都不是根本性解决办法,湖区低枯水位时灌溉困难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源解决,每年都需要采取这些应急性举措,是耗费了大量财力的。从大的层面看,对区域经济发展仍然不利。

江西省水利学会:您曾经在论文中谈到,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是解决秋冬季湖区农业灌溉的根本方法,请您具体谈谈工程的灌溉效益。

刘小东:鄱阳湖水利枢纽是一项综合性骨干工程,主要出发点在于解决秋冬枯水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这方面大家关注讨论得比较多。同时,工程可以发挥灌溉等效益,是解决湖区因湖水位低而产生灌溉取水困难的最有效、最经济、受益面最广的工程措施。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目的其实就是恢复鄱阳湖自然水文节律,将受河(湖)床下切影响的河湖水位调控至受影响前,同时在调控初期拦蓄部分丰水期的径流量。在9、10月份,鄱阳湖进入退水期,工程开始发挥调节作用,并将湖水位调控至河(湖)床下切前的多年平均水平,从而使受下切影响的平、枯水年份的湖水位调控至平均水位,使湖水位基本满足环湖区众多提水工程的灌溉取水需求。

从灌溉角度看,这项工程灌溉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根本上解决受益农田面积的灌溉水源问题,使湖区取水水源的保证率得到大的提高,增大取水工程设施的可供水量,使得粮食增产增收产生更多收益。

二是降低灌溉提水扬程,减少提水装机规模,减少提水泵站的年运行费用。

三是增加自流引水灌溉面积与引水水量,减少提水运行费用与提水装机规模。

四是缩短引水沟渠长度,减少疏通沟渠每年所需的年运行费用,减少因穿堤涵闸底板高不能进水所需进行的涵闸改造费用。

根据有关院士专家的研究成果,未来,长江中上游水文情势变化将长期存在,江湖关系变化还将进一步发展,鄱阳湖将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考验。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枯水问题给湖区农业灌溉带来的影响,就必须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早日建成、早日受益。

江西省水利学会:感谢刘教授的分享。


粮食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是鄱阳湖的灵魂,缺水后的鄱阳湖有着极度的“渴”望。这份渴望,源自于湖区人民的深深忧虑,更直指对鄱阳湖水利枢纽的迫切期盼。科学施策建工程重器,有效提升保灌溉能力,不负“渴”望,方能水润沃野,“丰”景如画。